存储大厂达成供应协议!这三类公司正在吃下AI红利!
11月6日,存储芯片再传利好,$ 科创半导体 ETF(588170) 跳空高开,继续反弹走势,盘中收复20日均线。
从消息面来看,11月全球半导体行业接连发生两件大事:一是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这三大存储芯片巨头突然暂停DDR5内存芯片的报价,现货价格一周内飙升25%;二是韩国半导体巨头SK海力士与英伟达就明年HBM4供应达成协议,单价约560美元,较业内预期高10%以上。随着AI基础设施投资热潮推高需求,其HBM业务明年有望增长40%-50%,以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希捷科技为首的内存芯片制造商或迎来业绩爆发式增长。
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实则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层趋势:AI正在彻底重塑半导体产业链的价值分配逻辑,而存储、制造、封测三大环节正进入一轮“涨价—生产—国产替代”紧密联动的新周期。
那么,AI是如何把存储、制造和封测这三个环节串起来的?从目前市场轮动的逻辑来看,可以总结为:AI先拉动“算力”,再引爆“存力”,最后传导到“封力”。
资料来源:天风证券
那么,AI带来的这波需求到底有多大?能持续多久?
据TrendForce等机构数据,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24.3%,而DDR5内存的出货量(按数据量计算)增长约25%。不仅如此,AI PC、智能汽车、边缘计算设备等终端也在快速普及,它们同样需要高性能存储和先进芯片。这意味着,需求不是短期泡沫,而是结构性增长。
至于存储芯片价格能涨到什么时候?多数机构认为,至少持续到2026年。原因有三:一是AI硬件部署才刚开始,2025年以来,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和模型演进等带来token消耗急速增加,数据存储需求攀升。同时,供给端在过去两年未建设新产能并严格控制稼动率,导致供给端难以跟上需求端的爆发式成长。
二是通常,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由于较难立即应对新技术产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因此容易出现库存过少或过多的情况。存储芯片的周期性更为明显,尤其是DRAM厂商在景气时期业绩实现大幅提升;在景气低迷时期面临深刻的利润赤字。此次,存储厂商主动控产保价,不愿重蹈过去“产能过剩—价格崩盘”的覆辙。比如美光在2024年Q4明确表示“不再以市占率为优先目标”, 而是聚焦可持续盈利。
存储芯片市场波动大于半导体整体市场波动
资料来源:野村国际证券
三是目前渠道和终端库存健康,没有积压风险。截至2025年Q3,全球DRAM渠道库存周转天数约为5.2周,低于近五年均值(6.5周);NAND库存约6.8周,亦处于合理区间(数据来源:TrendForce)。终端客户(如云服务商、服务器厂商)因担心断供,普遍采取“小批量、高频次”采购策略,进一步强化了现货市场的紧张情绪。尤其对于DDR5模组和HBM等高端产品,由于技术壁垒高、认证周期长(通常6–12个月),客户难以快速切换供应商,议价权明显向原厂倾斜,使得“量价齐升”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机会在哪里?
第一,成熟制程迎来战略窗口。头部大厂把资源向先进制程倾斜,成熟制程产能反而相对释放。而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电源管理、物联网等大量应用仍依赖成熟制程。本土代工厂正好在这一领域有深厚积累,有望承接全球转移的订单。
第二,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国产化加速。只要生产,都需要大量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检测仪器,以及硅片、光刻胶、特种气体等材料。过去这些高度依赖进口,如今在政策支持和供应链安全驱动下,国内设备厂商正从“能用”迈向“好用”,进入放量阶段。
第三,封测环节成为本土突破口。先进封装是AI芯片和HBM的“最后一公里”,技术门槛高但中国已有布局。一些国内企业已具备2.5D/3D封装能力,未来有望成为国产AI芯片和存储芯片的核心合作伙伴。
总结来看,当前半导体行业正经历一场由AI驱动的系统性重构。
对投资而言,关键不是追逐概念,而是聚焦那些“有真实订单、有实际产能、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轮行情不是短期炒作,而是AI时代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历史性机遇。当然,技术演进和国际竞争充满变数,具体企业能否兑现预期,还需持续跟踪验证。
对于普通投资者,同样面临一个选择:是直接布局存储芯片个股,还是通过ETF工具?存储芯片个股的波动性通常非常大,业绩受产品价格周期的影响极深,投资难度很高。而通过像芯片ETF或者科创半导体ETF这样的工具,就可以一键布局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龙头公司。
比如,芯片ETF(159995)它跟踪国证芯片指数,覆盖了从材料、设备、设计到制造封测的全产业链30家龙头,其中就包含了存储芯片和相关环节的公司。
而科创半导体ETF(588170)则更聚焦于科创板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龙头,这些都是国产替代的核心环节。通过ETF投资,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更平稳地把握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