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哪来的胆子?
假如“狼堡”关门,留下来的是什么?
不是厂房和流水线,而是数万吨的实验资料!
稳定、可靠、安全的核心价值正在回归中国汽车市场。
当某些造车新势力上市公司高层在采访中不经意间说应该“两年换一辆车”,抑或是发布会上讲“好看才是第一位的”等言论时,传统汽车企业和百年品牌还要不要在如此喧嚣浮躁的时代,坚守自己的品质底线?
看见新势力销量飙升、轻松圈钱融资,它们还是否坚信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件耐耗品?照着至少30年使用年限造车,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答案很明显!汽车产业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一时的领先,不意味赢到最后。
不可否认,苹果可以造出颠覆性的全新智能手机,短短几年淘汰霸主诺基亚;然而造车新势力至今,仍然没有一家能够造出彻底颠覆性的汽车(当然特斯拉带来一些变化),挤进世界汽车TOP10,更不用说淘汰丰田和大众。
原因很简单,手机可以重启,但汽车再怎么智能都需要可靠和稳定。
01
过去5年,在中国市场被新势力品牌压得喘不过气,甚至有点憋屈的大众汽车,终于要开始绝地反击。
虽然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亮相了最新一代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新能源车型,要到2026年才能开始陆续集中上市,但这并不妨碍大众汽车这家中国最早的合资车企,打响反击“第一枪”。
作为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业绩的重要压舱石,上汽大众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稳住并强化燃油车基盘,在保障营收和盈利基础的大背景下,再全面稳健推进战略反攻,尤其是新能源产品。
“我们这次向媒体开放试验测试中心,就是要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大众汽车的坚守,我们在燃油车领域不会因为行业内卷、非理性竞争而损失品质;后续全新的智能新能源产品,也要经受这些魔鬼考验。”上汽大众相关人士告诉《汽车K线》。
02
在斥资百亿建设的测试研发中心,一台机器不停地摔下尾门,其他四个车门也不能幸免(10万次开闭测试,相当于日常使用30年);特大暴雨级别的喷淋设备,能够对测试台上各倾斜角度的车辆,无死角喷射瓢泼大雨(测试各类倾斜可能造成材料扭转导致漏水)。
把汽车放在有各种紫外线和强热光照的“烤箱”中(25天模拟车辆暴晒1年场景);不规则的颠簸振动让检测台上的车痛苦煎熬(检验各种路况下车辆零部件可靠性和耐久性)……
相比某些企业发布会上所谓超过“1000万、1500万公里”的车辆测试,却不能确保旗下首款新车或者“代工”新品能开几年,上汽大众这些测试看上去非常单调,甚至有点“傻”。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告诉笔者,这些研发测试实验室,对于造车还不足5年、10年的新势力,可能多数还没有,这是需要长期积淀的。
确实,对那些以前搞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的造车新势力,还是PPT来得更容易,消费者还可以美其名曰参与“众测”。
03
相比之下,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却告诉《汽车K线》,汽车工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大批量生产;二是涉及生命安全!
所以,这种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产品意外”一旦发生,那么对于用户就会是100%的灾难。
“既是大批量,又与客户个人生命相关的产品,因此质量要放在重要地位,需要有一整套质量保证。对上汽大众来说,安全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的法宝和DNA。”
04
以整车道路测试为例,在样车试制阶段,上汽大众平均每个项目要投入200辆测试车,单车最高测试里程达10万公里,相当于用户行驶30万公里。每一个项目测试至少跨越一年半的周期,穿越两次寒冬、一次酷暑。
陶海龙表示,“定义一款车能否进入市场,上汽大众有‘一杆秤’。这杆秤背后的信心,来自于稳定的试验资源和完备的开发与验证体系。每一个结论,都是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并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试验标准而得出的。”
“上汽大众试验室及各类试验设备,背后是大量的资源投入,整车开发中约70%费用用于试验上,从样品制备、台架测试到人员投入等等。”
为了建立研发测试实验室,上汽大众双方股东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
05
作为一个管质量出身的总经理,陶海龙进一步告诉《汽车K线》,试验里程数仅仅是表征汽车质量的一个指标。可表征汽车质量标准化,有无数指标。
“举个例子,抗老化能力、耐腐蚀能力、抗振动能力等,其中振动可能通过里程数能反映出来,但抗老化、抗腐蚀,和里程数没有关系。”
所以,上汽大众过去几十年在中国采集了无数路谱,从海南到东北全部采集出来,按30万公里综合路试要求设计试车场道路;还做强化耐久试验和坏路试验,包括盐水路段、涉水路段、各种坏路段,表征中国道路的各种工况。
陶海龙强调,上汽大众还要做破坏性的耐久试验,做到车辆坏掉后,采集经验数据,做风险评估。
06
上汽集团公告显示,2025上半年,上汽大众销量为49.2万辆,同比下滑3.89%,零售销量52.3万辆,同比微增2.3%;其6月销量为9.27万辆,同比增长13.11%,显示出企业复苏势头,以及积极调整销售和库存结构,为2025年下半年和2026的产品大年做大反攻前的准备。
在《汽车K线》看来,上汽大众能在新能源车快速上量的阶段,稳住阵脚,提升燃油车市场份额,实属难得。
最近,在上汽大众年中工作会议上,陶海龙提出,上汽大众将密集投放6款全新研发的新能源车型,打开新能源赛道上的新局面,坚持“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
两年后,上汽大众传统燃油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也将全面换新,到2028年底,整个产品型谱全面焕新。
为此,上汽大众将打破研发生产和营销之间的壁垒,让每一个环节紧扣用户价值。
而上汽大众要在新能源赛道打开新局面,《汽车K线》认为,还要在研发周期内保证“油电同质”,这是至关重要的,并让消费者和外界感知其新能源车型品质。
Views of AutosKline:
当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三板斧”已经抡完,已经在智能化、新能源迎头赶上的上汽大众,突出重围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还是其40多年赖以生存的根本——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