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搜索
消息 历史 收藏
中文

从17.49万降到9.7万,年销仅7500辆,为啥没人买它?

2025/2/12 14:04:32
0浏览

在车圈,有一个品牌常常被忽视,甚至被戏称为“大众旗下的亲民小弟”。这就是斯柯达。而它的旗舰车型——速派,则是一个典型例子:一辆兼具德系品质与高性价比的车,却始终难以打动市场。

近年来,速派的市场表现不佳,销量持续走低,保值率也远低于同级车型。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消费者的偏见?还是斯柯达自身存在问题?

从“小众选手”到“被遗忘的存在”

速派作为斯柯达品牌的高端车型,在2016年上市后一度受到关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内合资品牌竞争的加剧,速派逐渐被边缘化。

数据显示,2024年,速派销量仅为约7500辆,远低于同级车型如大众帕萨特的3万辆+。而在终端市场,即使官方指导价为17.49万元至19.49万元,但优惠后裸车价格低至9.7万元,依然难以挽回市场的冷落。

更让人费解的是:速派的产品力并不差。无论是动力表现(1.4T发动机+7速双离合变速箱),还是配置水平(车联网、语音交互系统等),都属于同级中游偏上水平。但它的市场认可度却远不如人意。

谁在“辜负”斯柯达?

从资本逻辑来看,斯柯达的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品牌力不足营销策略的失败

作为一个起源于捷克的品牌,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较低。即便与大众共享平台和技术,但品牌溢价能力远不及后者。

速派的设计虽然与大众帕萨特类似(基于MQB平台),但却未能在外观上展现出足够的差异化优势。这让很多消费者觉得“既然是同款车,为什么买更贵的斯柯达呢?”换句话说,消费者认为:买速派,就是在为大众品牌力支付溢价,而这显然不合理。

营销策略的“佛系”

与其他品牌相比,斯柯达的市场推广力度几乎可以用“佛系”来形容。无论是在社交媒体还是传统渠道,很少能看到斯柯达的身影。即便是优惠活动,也没有引起足够关注。

这种缺乏主动进攻的策略,让速派在竞争激烈的中级车市场中逐渐被边缘化。特别是在“流量为王”的今天,没有营销就没有存在感——这是所有车企都在强调的真理。

保值率的诅咒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是:斯柯达车型的保值率较低。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生一次的大件消费”,未来能否保值、能否卖个好价钱,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三年车龄的速派二手车售价仅为新车指导价的40%左右,而同级的大众帕萨特则能保持在55%-60%。这意味着:即便消费者认为速派性价比高,但考虑到未来的使用成本和折旧损失,“理性选择”依然会让许多人转向更有保值率保障的品牌。

行业报告里的真相

近年来,关于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存在争议。但在高端合资品牌领域中,大众、奔驰、宝马等品牌的强势地位难以动摇。

根据J.D. Power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报告显示:德系车依然占据45%的市场份额,而捷克品牌仅占1%,且在一线城市的认知度更低。

同时,速派所在B级车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传统的大众、本田、丰田之外,日产天籁、别克君威等车型也都加大了市场投入,再加上新能源车的冲击,留给斯柯达的空间越来越小。

从单一产品到品牌生态

对于消费者而言,速派的困境意味着:即使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也会优先选择更有保障的品牌。这显然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新品牌的信任度仍然不足。

而对于斯柯达本身来说,则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中国市场中定位自身品牌,是否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去推广,或者调整产品线以适应市场变化。

总结:被低估的潜力选手

客观来看,速派确实是一款值得被关注的产品。它既保留了德系车一贯的品质优势,又在价格和配置上展现出足够的竞争力。但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好”不一定就意味着“卖得好”。

斯柯达需要认识到:仅凭产品力是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品牌价值的塑造、市场营销的投入,甚至是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都至关重要。

当然,我们也期待看到有一天:当一个中国消费者考虑买车时,不仅仅会想到大众,也会自然地将斯柯达放在考量范围内——那一天,也许才是“斯柯达时刻”的真正到来。

如果你是潜在消费者,会选择速派吗?或者说,在购买中型车时,你最关注哪些因素?

标签:
举报
全部评论.0
0/150
发布
按热度 按时间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0作品
0粉丝
0获赞
他的作品
查看更多>
热门选车号
2365
6.31万
1691
4.98万
2532
6.07万
579
4.91万
487
1万
友情链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