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搜索
消息 历史 收藏
中文

车圈媒体为何都小心翼翼了?

2025/10/28 9:04:41
0浏览

曾几何时,汽车媒体被视为消费者与车企之间的桥梁,是行业信息的过滤器与真相的守望者。然而,时下这股吹遍车圈的“谨言慎行”之风,却让许多媒体人倍感压抑。

一篇深度剖析车型缺陷的报道,可能招致的不是理性的探讨,而是平台冰冷的“侵权投诉”通知;一次对行业现象的客观批评,换来的可能并非企业的沟通协商,而是法务部措辞严厉的律师函。在一个媒体从业者的微信群里,流传这么一句玩笑话:“没有遭受过任何平台投诉的媒体,肯定不是一好媒体!”

车圈媒体,为何都变得小心翼翼了?这背后,是行业权力结构的变迁?还是公关逻辑的异化与公共舆论场的撕裂?

ONE “法务部”取代“公关部”,博弈天平的倾斜

过去,车企公关部门处理负面报道,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流程:先行沟通,了解情况,说明立场,甚至恳请给予改进时间。这套流程虽不乏“灭火”意图,但本身保留了对媒体专业性和公众知情权的基本尊重。这是一种基于“关系”与“沟通”的柔性博弈。

然而,当下的环境已截然不同。车企,尤其是那些拥有庞大法务团队和雄厚资本的巨头,发现了一条更高效、更具威慑力的“捷径”——直接动用法律与平台投诉机制。通过“名誉权侵权”等诉由进行投诉,能瞬间让内容在调查结论出炉前就被平台下架。即便媒体最终胜诉,漫长的诉讼周期与高昂的维权成本也足以让绝大多数个体或中小媒体望而却步。

这套“法律武器化”的组合拳,其目的往往并非追求司法公正,而是进行“合规性绞杀”。它成功地改变了博弈规则,媒体面对的不再是平等的对话者,而是一个能用程序拖垮你、用资源碾压你的庞然大物。

当“说真话”的成本高到无法承受时,“沉默”与“歌功颂德”便成了最经济的选择。

就在前天,我们看到党媒半月谈发表了一篇题为《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的评论文章,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是咋回事。稍微有一丢丢遗憾的是,文章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通篇没有点名。

TWO “被充值”的污名化,信任生态的瓦解与对立

另一方面,来自公众的信任危机,则从另一面挤压着媒体的生存空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受众习惯于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媒体的动机。一旦内容带有任何正面评价,无论其是否客观,一句“又被充值了吧”的评论,便能轻易地将所有专业解读与实地测评的价值归零。

这种“有罪推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寒蝉效应”加强版。

它导致一些媒体人陷入“说好不行,说坏不敢”的两难困境。

深度、客观、平衡的报道需要时间与勇气,而简单、极端、情绪化的内容(无论是无脑吹捧还是为黑而黑)反而更容易吸引流量或规避风险。长此以往,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被消磨,内容生态将走向两极分化的荒漠化。

THREE 复杂的共生与博弈,媒体自身角色的迷茫

当然,我们也需审视媒体自身的定位。汽车媒体与车企之间,本就存在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媒体依赖车企的信息源、试驾车和广告投放;车企则需要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口碑背书。这种天然的依存,使得绝对的“独立”难上加难。

在行业高速增长期,这种矛盾尚可调和。但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的红海,车企对舆论的容错率急剧下降,任何可能影响销量的“杂音”都会被无限放大并予以清除。

与此同时,部分自媒体为了流量变现而进行的“黑公关”或“无底线吹捧”,也损害了整个媒体群体的公信力,为车企的“一刀切”式强硬回应提供了口实。

在这片迷雾中,坚守客观、中立、深度的媒体,其生存空间被来自企业和公众的双重压力不断挤压。

FOUR 重建对话,方能驶出迷雾

车圈媒体的“小心翼翼”,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它预示着健康、理性、建设性的行业对话机制正在失灵。

当批评与监督的声音被迫沉默,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赞美诗时,最终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车企自身长久发展的生命力——听不到真实反馈的企业,如同蒙眼驾驶,其创新与改进将失去方向。

要驶出这片压抑的迷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车企应重拾对媒体和公众的敬畏与尊重,将法务手段作为最后的底线而非首选的工具,重建以沟通为核心的公关文化。媒体从业者则需坚守专业与操守,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平衡,用更扎实的调查、更严谨的表述来赢回公众信任。而作为读者,或许也应给予那些敢于说真话、提供真知灼见的内容更多鼓励与包容。

一个敢于听真话、乐于见批评的行业,才有未来。否则,当所有的声音都变得千篇一律、小心翼翼之时,也就是这个行业开始失去活力与真实之时。

你喜欢说真话的媒体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标签:
举报
全部评论.0
0/150
发布
按热度 按时间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0作品
0粉丝
0获赞
他的作品
查看更多>
热门选车号
2666
6.63万
1871
5.3万
2771
6.27万
759
5.15万
569
1.17万
友情链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