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中…
搜索
消息 历史 收藏
中文

蔚来乐道L90设计哲学:高端纯电大三排SUV得在一张空白纸上重新造房子

2025/7/10 16:02:13
0浏览

“设计一台三排SUV,得像在一张空白纸上造房子”

  • 劳尔·皮尔斯详解乐道L90的内饰哲学

1|一张空白纸:从空间出发,而非外形

很久没有做一场超过3个小时的专访了,劳尔·皮尔斯作为乐道汽车的设计VP,他对于乐道L90的专注打磨,让我觉得这一次的到访意义非凡!当然,对话一位汽车设计圈的大神级人物,我们也有义务提示一下大家,他曾经是“越级精致感”的缔造者,作为前宾利/奥迪的设计负责人,他是懂如何让主流也能豪华的不同Design!

“我们不是先画车壳再画内饰,而是先画出人该怎么坐,再去设计车。”

这句话,出自乐道设计副总裁劳尔·皮尔斯。它听上去简单,但在大多数量产车中,几乎难以实现。

在L90这台车的设计初稿中,设计师并不是先定义外观,而是先把座舱空间、乘坐姿态、视野层级、进出动线这些人性化动线定下来,再“反向推导”出车体比例。

这种Inside-Out的设计方法,曾是高端品牌才敢尝试的方式,它意味着设计师要在最早阶段与工程、架构一起“写底层逻辑”。

“这其实不是画车,是建筑。”劳尔说,“我设计L90时,就像在建筑一座房子,客厅、走廊、窗户、灯光都得从动线上思考。”

2|MPV陷阱:如何设计‘大’而不‘臃肿’

三排SUV的设计,最怕两个问题:

比例垮塌,像MPV

失去雕塑感,视觉臃肿

L90一开始就面临这个挑战:车长超5.1米,轴距3110mm,这种级别的车,如果为空间让步太多,设计感会被“车顶高度”和“侧窗线”拉垮。

劳尔对此非常坦诚:“如果你太专注于空间,就会牺牲外观的雕刻感。车就会变平,看起来不性感,像MPV。”

所以,L90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空间与雕塑之间找平衡。他们采用了几个方法:

• 通过平直肩线+上扬门槛线制造“船体流动感”,让大体量仍有动势;

尾部保持较高的视觉重心,让整车看上去稳健而不下坠;

• 以低窗线+大玻璃强化“轻盈感”,提升视觉穿透力;

• 同时把横向拉伸的尾灯、车身贯穿线条作为主视觉“扩张元素”,让整车不显胖、反而显“宽”。

“我们用了很多豪华车的设计技巧,”劳尔笑说,“有些技巧是从我在风洞试验里学来的,有些是从豪华品牌的经历中雕刻感训练里来的。”我们信仰比例先于一切。回到这台L90,我知道我必须拿出超出价格区间的设计诚意。

其实,作为汽车设计专业的媒体人,我个人对于汽车总布置的基础想法非常好奇,因为每一台车的初始设定都不一样!

劳尔从一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展现了他所设定的核心目标:平衡空间需求与造型愿景

1. 起点:乘员空间(功能优先)

  • 总布置设计首先从乘员舱空间开始。我们将车内乘客的核心活动区域定义在一个清晰的“方框”内。这是功能性的基础,也是传统SUV设计的共性要求——确保乘客拥有舒适的空间。

2. 塑造比例:前部力量感与后部动感(造型愿景)

  • 在满足核心空间需求的前提下,我们追求标志性的SUV比例
  • 前部: 力求呈现强有力的视觉感受,这是SUV的“黄金比例”要素之一。
  • 后部: 塑造动感的姿态。这里的关键在于尾部区域的处理
  • 尾部空间的特殊处理(兼顾空力与造型):
  • 传统做法: 为了优化空气动力学,尾部线条通常会明显下压
  • 乐道的方案: 采用了相对平直的处理方式。
  • 空力原理: 这种设计是为了引导车身上方和下方的气流在尾部更平顺地汇合。为了达成最优的空气动力学效果,需要在上部保持相对平直的体态,同时在下部进行精心的造型设计

3. 创造“肌肉感”与“性感”(造型细节的实现)

  • 侧面的“肌肉感”来源: 这主要源于我们对车窗区域(玻璃) 的独特设计。
  • 想象一下船体舷窗的形态。我们的车窗平面布置方案(Plan View)与此类似,乘客实际就坐于这个精心勾勒的轮廓之内。
  • 正是这个轮廓设计,在保障了车内大空间(“方框”区域)的同时,允许我们在车身前、后翼子板区域塑造出饱满的“肌肉感”曲面。
  • 设计手法: 在车身前部和后部塑造出富有张力的曲面(肌肉感),而车身中部则采用相对平直、简洁的线条
  • 原因:
  • 中部平直: 最大化保障乘员舱(尤其是肩部/横向)空间的需求。若此处过度外凸以追求曲线,虽能增强肌肉感,但会侵占内部空间,并可能使车体趋向MPV的形态,偏离标准SUV的定位。达成当前效果需要大量尝试。
  • 前后部肌肉感: 这正是赋予车辆视觉力量(前部)和动感活力(后部),即劳尔所追求的“性感”的关键来源。它们构成了整车独特的比例结构和视觉特征

3|包裹感的科学:不只是灯带环绕那么简单

L90内饰的第一感觉,是“被照顾”。不是传统豪华的沉重厚重,而是一种空间被“层层照顾”的感受。

这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包裹感的空间流动设计

从前排一直延伸到第三排,L90采用了三层环抱式光带设计,同时在门板、座椅、顶棚材质之间制造材质流动。“我们希望用户视觉上感受到‘有归属’。”

而这种归属,不止是光。劳尔特别强调:

“我们强调的是视觉包围,但也要有心理安全感。特别是中国家庭在用车时,后排、第三排不应只是‘加分项’,而是‘主角位’。”

这也是为什么L90会在第三排也配置完整的灯光、音响、软装、甚至储物抽屉。“让每一个人都被同等对待,这就是豪华的另一种定义。”

4|“豪华感”不是堆料,是设计质量

许多人问,为什么L90看起来不夸张?为什么不像新势力那样炫技?

劳尔的答案是:“真正的豪华,不是用料厚,而是每个细节都‘对’。”

他用几个例子说明L90的“越级细节”:

音响罩是定制斜切面,灵感来自游艇船体浮起的涟漪;

实木B柱装饰,一般只在百万级豪车中出现;

电动踏板为换电量身打造,兼顾强度、收缩空间、美学过渡,用了三个月才定型;

磁吸桌板+折叠结构+背板收纳,全车统一视觉语言;

打孔座椅+渐变刺绣线+双色方向盘,让“看不见的工艺”变成“摸得到的品质”。

“我们预算不多,但希望每一寸都像精品手表。”他说,“因为这台车,是主流家庭的旗舰,那我们就要用设计表达对他们的尊重。”

5|视觉动态语言:从外到内的“连线”

L90的外饰强调线条流动,内饰也不例外。

整车设计语言强调“贯穿感”与“方向性”:

从外观的下包围扬起线,到内饰门板、座椅、氛围光的走势,都遵循同一个设计张力。

劳尔指出,“线条的方向不能乱,它不仅决定了动感,也影响乘客的心理预期。”

• 外饰往上走,强调动力感;

• 内饰线条环抱,强调包裹感;

• 中控的层级设计以水平分层引导视觉,带来整洁而沉稳的氛围。

“这其实是视觉语义的一部分。”劳尔说,“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在你开车和坐车时,都能感觉到一致的节奏。”

劳尔谈设计平衡:

1. 设计目标:融合美学与性能

追求“性感”设计: 劳尔认为一款优秀的车应该“从每一个角度都很性感”。这种美感本身,往往就蕴含着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潜力。关键在于,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表现,并不需要让车辆看起来“很空气动力学”(即不一定需要夸张的、标志性的空力套件)

2. 核心挑战:空间、造型与空气动力学的三角平衡

设计过程中持续在“定多少”之间讨论。核心是驱动空间(用户需求)和造型(劳尔的设计追求)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 劳尔阐述平衡点:
  • 避免过度设计: 例如在某个区域(可能指车尾或侧面),如果添加太多元素或过度外凸,虽然可能符合最初的“GT设计”构想,但会显著损害空气动力学表现
  • 空间优先的代价: 要满足“内部空间足够大”的需求,需要在设计上做出努力。比如为了增大内部空间(特别是肩部/横向空间),车体某些部分(如肩线以上区域)需要适当“往外走”(外凸)。但这种处理容易带来MPV的体态感,偏离了标准SUV的造型风格。
  • 设计理念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设计理念可以应用于不同车型形态(体态),但具体的空气动力学解决方案需要针对特定车型形态进行大量调整和取舍。适用于一种车型的空力设计,在另一种车型上可能无效。

3. 实现平衡的工具:CFD与风洞

  • 验证与优化: 为了找到空间、造型美感与空气动力学三者间的最佳平衡点,团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风洞测试
  • 风洞的价值: 劳尔特别强调了对风洞测试的重视与喜爱(基于其在德国的丰富经验)。正是通过这些严谨的物理测试,团队能够精确地调试设计,最终实现大空间需求与优秀空气动力学表现的完美平衡

6|“这不是一台奶爸车”——乐爸的气场逻辑

在定义L90的用户形象时,乐道内部有过一场争论。有人想把它包装成“奶爸神器”,但最终被推翻了。

“我们的用户,是那个家庭里值得信任的人,他要照顾大家,也要在工作、社交上被看见。”所以劳尔最终给了它一个更有力量的姿态,更沉稳的尾部收线、更高的前脸、更标准的SUV姿势。

这台车,不是柔软的,而是可靠的。它不是“你们坐着舒服就行”,而是“我也想开得体面”。

这就是L90设计背后的另一个关键词:自信

7|设计的底线,是效率

“如果你做了一台风阻低的车,但用户坐着不舒服,那空气动力学就没有意义。”

这句话,几乎可以代表L90设计过程中最真实的取舍。

它的风阻是0.25,在大三排纯电SUV中极为优秀。但它的车顶、尾部都保留了比较“立体”的雕塑感,这正是团队在风洞+CFD测试中数月调整的结果。

“我们不希望它像一块面包一样流畅,那样效率高,但看上去不对。”劳尔说,“真正的效率,是能让你一家人都坐得下,又愿意开出去。”

从专业层面来看,劳尔·皮尔斯认为现代汽车设计流程在项目初期就已设定关键目标与参考基准,并高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在进入风洞进行物理测试前,我们会通过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进行大量数字模拟,这能提供初步的空气动力学方向指引。因此,当我们进入风洞时,目标通常是将实际风阻系数与CFD预测值的差距控制在10%以内。而这10%的差异,恰恰是风洞试验中最具挑战性、最难攻克的部分。 设计的难度并非一开始就很高,但随着项目推进,特别是到了最终要达成所有综合性能目标时,难度会急剧上升,呈现一条直线攀升的曲线。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汽车行业目标的演变: 在我过去的经历中(主要涉及传统高性能燃油车),设计核心聚焦于外观和极速性能(例如达到300公里/小时),此时强大的下压力至关重要,而追求极致低风阻并非首要任务(因为动力足够充沛)。这是一种相对“老派”且油耗较高的设计思路。

如今则截然不同: 风洞试验的目标不仅关乎车辆性能,更直接与降低风阻挂钩。对于电动车而言,更低的阻力意味着更长的续航里程。而续航的提升又能减少对电池容量的需求,从而有效控制成本——这就像滚雪球一样,形成良性的循环效应。

【 说在最后|“让人被平等地对待,这才叫豪华”】

L90这台车,不靠流行感,不靠戏剧性,而靠的是一种结构性力量。

它用一种极具建筑感的空间组织方式,把家庭、驾驶者、每一位乘客都安放在最被照顾的位置。

它不是讲“科技有多强”,而是讲“设计有多懂你”。

就像劳尔说的那样:

“我不希望你看到这台车觉得它贵,而是希望你坐进来,就觉得你被看见了。”

L90真正的设计价值所在,讲的也挺多的了,大三排SUV的跨时代体验,应该就是乐道带给大家的3.0感官体验,具体的可能还要大家去细品!

标签:
举报
全部评论.0
0/150
发布
按热度 按时间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0作品
0粉丝
0获赞
他的作品
查看更多>
热门选车号
2278
6.21万
1607
4.79万
2457
5.78万
503
4.81万
465
9494
友情链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