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车网用户登录

换一换

第三方登录:

手机继续看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张宇星

从拿来、捡来,到“创来”,捷达引领合资未来

2019-3-4 13:30:00 中国经济网 张宇星 收藏

在汽车产品和品牌上,几乎每一家合资企业都是从“拿来”开始的;之后曾有一股“捡来”之风盛行,最后则不了了之……这一次既不是简单、原始、别无他选地“拿来”,也不是无可奈何、欲盖弥彰地“捡来”,反倒是一汽-大众在双方股东的鼎力支持下,名正言顺、公平合理地创新而来。

2月26日,大众和一汽-大众在德国大众总部共同发布了大众品牌旗下第一个子品牌——捷达。此举,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引起轰动,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一汽-大众,人们自然会关注其全新品牌“捷达”之下到底都有哪些车型,这些产品的技术源自何处,以及它的消费人群可能是谁,这一品牌的未来在哪里……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但是,从中国汽车产业的角度看,新品牌——捷达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对业界同仁又有怎样的启发?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整整走过四十年,汽车业的合资合作几乎与此同步。在汽车产品和品牌上,几乎每一家合资企业都是从“拿来”开始的,就是所谓“某系风格”、“原汁原味”。之后,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放大,“拿来”的不够用,或者是不好使了,据说还有某些“迎合”的需要,一股“捡来”之风盛行,好听的名字是“合资自主”,也有被贬斥为“收破烂”、“捡垃圾”的。

现在,随着“捷达”品牌的横空出世,合资企业在产品和品牌方面,再次作出历史性的抉择。然而,这一次既不是简单、原始、别无他选地“拿来”,也不是无可奈何、欲盖弥彰地“捡来”,反倒是一汽-大众在双方股东的鼎力支持下,名正言顺、公平合理地创新而来。为此,我更愿意简称其为“创来”。

捷达SUV车型

从车型,到品牌——捷达品牌由一汽-大众首开先河,创新而来。捷达品牌是从一汽-大众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给中国市场以“高品质、耐用性、安全性和高生产标准”的捷达轿车而来,不但传承大众基因、彰显德系风范,更能进一步满足年轻用户购车需求,是大众在“品牌向上”发展路径下“为大众”精神的延续。因此,“捷达”这一全新品牌天然地具有“起点高,口碑好,实力强”的特点与优势。正如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销售和市场负责人Jürgen Stackmann在此次发布会上所说:“如果中国能有一款车型具有独立成为一个品牌的实力,那就是捷达”。其实,捷达品牌在大众汽车旗下也是首个源于一款车型的独立品牌。

基于MQB平台,保持德国品质和风格,“捷达”产品创新而来。此次,大众汽车和一汽-大众透露,先期计划投放3款产品:一款三厢车和两款SUV。捷达旗下新产品将全面应用大众集团全球共享的造车技术、工艺及平台,采用全球一致的质保标准,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高品质驾乘需求。更将依托一汽-大众的强大体系能力,包括成熟的供应商体系,先进的技术工艺,全球标准的质量保障,优选大众品牌渠道资源,为客户带来最佳的服务体验。一汽-大众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刘亦功在捷达品牌发布现场就谈到:“捷达品牌的高品质导入,对于一汽-大众的发展、提高市场和用户服务能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充分“共享”,一个高效、精益、可靠的服务体系创新而来。据了解,捷达品牌将充分利用一汽-大众的大众品牌现有服务体系的优势资源,实现“服务网络共享、服务体系共享、服务团队共享”为核心的“三大服务共享”模式。“捷达品牌的营销核心是创新,用以突出捷达品牌的气质和内涵,基于创新这一理念,一汽-大众为捷达品牌建立了一支独立的营销团队,并打造了一套创新的营销模式”,一汽-大众公司副总经理、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董修惠还谈到,我们高效决策并快速构建了200余家遍及全国的经销商网络。以销售体验店为主,2S店、4S店为辅,并结合移动网络的模式……

全新捷达,创新而来;业界内外,首开先河。此次新品牌发布,一汽-大众一再强调捷达品牌要以“成为高品质汽车品牌新典范”为愿景,为更多消费者带来符合大众标准的高品质汽车生活。那么,结果究竟如何?还让我们拭目以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宇星)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
责任编辑: yaojia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实用工具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010-5171 0701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手机端

选车网 · 北京正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chooseaut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003室

京ICP备12003842号-1      京ICP证100662号
京网文(2019)2401-2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77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5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