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车网用户登录

换一换

第三方登录:

手机继续看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管学军

e-Power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技术

2019-6-20 9:25:00 选车网 管学军 收藏

6月3日,在日本横滨,日产汽车展示了e-Power智充电动技术,并准备将这种先进的汽车节能技术引入中国市场。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技术虽好,也要用对车型。

e-Power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技术

日产e-Power智充电动技术被称为不用插电的电动车,该系统由发动机、发电机、逆变器、电机组和电池组成,整车行驶完全靠电驱动。即,日产e-Power智充电动技术系统中的燃油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起到为电池充电的作用。此间,日产公司安排中国媒体在追滨测试场试驾分别试驾了日产Note e-Power和日产Serena e-Power,该车独特的性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技术一旦引入中国,将成为一条新的汽车节能技术路线。

据介绍,e-Power的油耗与丰田同级别最新款的混合动力车一样,而e-Power的加速性、驾驶趣味性更受日本消费者的欢迎。尽管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但就技术水平而言,中国品牌的技术水平还远未达到日产e-Power智充电动技术的水平。换言之,该技术一旦进入中国市场,有望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e-Power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技术

来自日产的消息显示,搭载e-Power智充电动技术的日产Note e-Power,已经在日本的相关细分市场上获得了销量冠军,这一业绩让日产对该技术信心大增,并准备将e-Power智充电动技术向全球各个市场推广。中国当然是日产汽车最关注的市场,而事实上,在中国,有好技术不一定有好市场。因为任何技术都必须搭载于某种车型,这种车型的造型、设计、工艺、价格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消费者的喜爱程度,从而最终反应到市场销量上。也就是说,技术是重要因素,但并非充要因素。

e-Power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技术

日产而言,将e-Power智充电动技术搭载在哪种车型上很重要,这将影响到该技术在中国推广的成败,因为日本消费者的需求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异。毕竟搭载e-Power智充电动技术的汽车价格要高于传统燃油车,让消费者接受高价格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此时,车型的受欢迎程度,一定程度上成为e-Power智充电动技术能否在中国推广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把当前在日本大卖的日产Note e-Power为原型车直接拿到中国来销售,估计失败的概率会比较大。因为,中国A0级轿车市场在萎缩,在一个萎缩的市场中投放高价格的产品,无异于自杀。当然,如果日产汽车完全不考虑当前的补贴政策,着眼于未来,像丰田把卡罗拉混动做到和传统动力卡罗拉相同价格一样,那么日产e-Power智充电动技术将横行天下。目前,丰田混动车型一直受制于产能,在没有一分钱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大行其道,完全没有市场约束,原因就在于丰田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换言之,在市场下行的当下,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e-Power智充电动技术,更需要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e-Power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技术

据悉,为适应中国汽车电动化的发展方向,到2022年,东风日产将在推出4款车型,使电动化车型(包括纯电及搭载e-POWER智充电动技术的车型)销量占据整体销量的30%。据信,e-Power智充电动技术进入中国,必将改变日系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中的地位,甚至是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日产e-Power智充电动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一是中国消费者将获得一种全新的节能车型,实实在在地降低了用车成本;二是有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战略的落实;三是给所有电动汽车制造者带来一个福音——日产e-Power是最容易与纯电衔接的技术路线,甚至纯电动车配套体系可以与之直接对接。

从e-Power智充电动技术投放的时间看,日产看好的是中国、是全球新能源发展趋势,而不是中国的补贴。因此,e-Power智充电动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行业发展新能源就是的信心。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快速下降的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 e-Power 日产
责任编辑: yaojia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实用工具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010-5171 0701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手机端

选车网 · 北京正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chooseaut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003室

京ICP备12003842号-1      京ICP证100662号
京网文(2019)2401-2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77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5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