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车网用户登录

换一换

第三方登录:

手机继续看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管学军

“排放门”与国家投资借鉴何干?

2015-10-9 9:47:00 选车网 管学军 收藏

家族式企业最好?

最有意思的是,李稻葵先生专门拿出一部分来论述“大众汽车不代表德国模式”,德国汽车工业连奔驰都不是代表,唯有宝马是德国模式的代表?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著名的德国品牌,哪个都不能代表德国汽车的全部,而这些品牌共同构成了德国汽车的全貌。这可以引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一句话形容来这种特征——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20130820054145747.jpg

【家族企业传承】

李先生写道:“德国企业的主流群体是家族长期控制、职业经理管理、有企业各层级参与的现代化企业。按照这一分析,大众汽车其实是一个异类。”有意思的是,李先生同时承认:“从大众集团的历史看,它曾经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快速工业化的标志,一度被政府树立为典型的政府型企业。”李先生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了?

李先生判断是否能够代表德国企业的标准——是否家族控制企业。他明确指出:“德国企业的典型代表,应该是宝马、汉高、博世这一类家族控制的企业。它们多由家族长期控制、精心管理,但是在管理层面,家族成员并不亲自出面,而是请职业经理打理,工会和职工则通过监事会制度化地参与管理。这种机制保证了公司具有更长远的目标,而不是追求短期销量,更没有抢占世界第一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在研发方面,这种公司更具有前瞻性,重视根本性、长期性的创新。”

显然,在判断是否典型德国企业的标准上,李先生似乎偏激了,仅仅是企业的控制模式,而忽略了文化基础。实际上,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采用什么模式管理并不重要,德国汽车业采用过泰勒生产方式,也采用过精益生产方式,这并不代表这个企业因此就不是典型的德国企业了,重要的是企业的行为理念,是支撑这种行为理念的民族文化。例如:大众的模块化管理就很德国。我们常说德国人是“方脑袋”,很大程度上就是德国人太认数据了,一切都要靠数据说话,一切事务尽可能的标准化。至于是家族控制企业还是经理人控制企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大的股东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置于股东是传统的家族还是金融家都只能说明其社会属性,而不是其内涵的民族文化属性,以及在企业发展方面是否具备战略眼光。

如果说宝马很早之前投入碳纤维是一种可持续的、有战略眼光的投资。那么奔驰基于全自动驾驶而展开的从新能源到IT系统,以及基于社会学方面的研发,是不是更能展现了全球豪车老大的风采?大众早在30年前就着眼于中国市场,难道不是战略性投资?因此,不能说非家族企业就不具备战略投资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或者经理人的战略眼光不如企业家族。以是否家族式控制为标准来界定是否典型的德国企业,甚至作为鉴别企业是否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标准,似乎也未必站得住脚。难道美国就没有家族式企业了?日本就没有家族式企业了?不过是远远少于德国而已。美国、日本的非家族式企业发展就不如德国的家族企业?未必吧?丰田不是去年的全球销量冠军吗?通用、福特哪个不是全球重量级的制造商?雷诺日产是个跨国联姻企业,发展得如何?

cevSBKLkl0wR.jpg

【宝马工厂生产】

当年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的公司不止大众一家,为什么大众干得比其他企业更出色?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大众在初期获得的利润每一分钱都不往德国拿,而是作为在合资公司的再投入。而其他企业要从合资公司拿走每一分赚到的利润,这一下拉大了不同合资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实力差距。非家族企业的行为就一定急功近利?

李先生举例说:“奔驰是一个散户大规模持股的上市公司,所以在上个世纪末,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想走一条强强互补的道路,结果非常失败。”那么当年宝马并购罗孚,险些将自己拖垮,最后只带走了MINI,这不是“散户”独有的毛病吧?这是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并购吗?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案例?通用也是大企业,是靠散户支撑的,虽然丢失了全球冠军的宝座,但其依然是伟大的企业,其利用金融资本发展企业集团的模式仍然堪称典范。

为追求销量,宝马在中国价格狂降,是追求长远利益还是急功近利?当然,奔驰、奥迪也有相同的措施。问题是,在追求市场份额方面与是否家族企业没有一毛钱关系吧?任何组织形式的企业管理层,在面对利润的时候、在面对市场份额的时候,都是贪婪的,这是资本的属性决定的,差别在于表现形式不同。

以是否家族模式辨别是否典型的德国企业,甚至以此评判投资决定的质量,我认为是不科学的,这样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如同昆虫的分类,依据是基因而非外观形态,领域不停道理一样。

国企改革不是简单的政府投资转向问题

李稻葵先生前面转了个大圈,最后要说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要撤出大国企的投资,转投家族式的私企。作为一种战术思路,我同意李先生的观点。但作为国家投资就不一样了,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战略,是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盈亏所能权衡的。因为根本利益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华尔街的投资人行为,未必适合作为中国政府投资的榜样。同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经济环境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德国的家族模式套中国的家族模式,甚至以此作为是否可以实施国家投资的决策依据,对于国企改革亦未必有益。

1443425973634.jpg

李稻葵先生认为:“华尔街资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典型运作手法是,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和买卖企业,在短期推高企业股价,获得巨额盈利。而今,这个时代正在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3.0模式,那就是一批金融资本,反复、仔细寻觅有潜在成长价值的上市或未上市的公司,通过长期持有、控制这些实业企业,帮助其长期提升价值,而企业经营则由专业人员打理。这种模式与德国家族长期控制、专业人士管理的模式不谋而合。”

李先生明确表示:“中国的国企改革将向何处去?我认为,必须借鉴资本主义3.0的模式,让国家撤出大量国有企业的经营,同时,将这些撤出的资本投资于其他新的企业。未来的中国应该扶持一批家族专注于长期战略管控、职业经理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可以在资本层面入股这样的企业,但是不直接参与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通过这种模式,中国应该能产生出宝马这样的世界一流企业。”

这话说的,难道资本改变了嗜血的属性?华尔街不再追求快钱了?这样的“资本主义3.0是不是违反经济规律吗?我相信,即便一些投资人开始注重长期投资了,并不意味着追逐快钱的投资人从此消亡,更不意味着资本嗜血的属性从此改变。因此,所谓的“资本主义3.0”应当只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分支而已。实际上,巴菲特赚钱诀窍很符合李先生关于“资本主义3.0”的定义,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资本主义3.0”是什么时候到来的?不是新鲜玩意儿吧?

实际上李先生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绕个大圈儿,讲了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即“排放门”事件产生的原因在于大众集团的公司治理体制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不是家族型企业,所以急功近利,所以决策缺乏长远眼光,所以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佐证的例子是奔驰——一个散户大规模持股的公司,所以并购克莱斯勒的结果是失败。宝马是家族式企业,是有长远打算的,所以其“宝马并购Mini和劳斯莱斯的运作之高超、定位之精准,也令人赞叹……”。据此得出结论,家族式的企业是好的,是可持续的。现在,华尔街也转向了,进入了“资本主义3.0”时代,投资做长线成趋势了。所以,中国的国家投资也要投家族式的私企,更明确地说,是国家应如何向私有化方向发展。

前面李先生的论据显然站不住脚,论据还自相矛盾,最终得出的结论能正确吗?当然,也许这篇文章是有人冒用李先生的名义发的?

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如果国家从一汽、二汽、上汽等大国企撤出资本,结果可能是这些国企很快倒闭,至少他们都变成散户组成的、经理人打理的公司了。如果“排放门”事件是有国企特征的企业出问题的根源,怎么一汽、二汽、上汽……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雷诺也是国企,怎么也没玩急功近利的故事?投资吉利、长城、力帆……?用李先生例举的德国家族企业的标准衡量,目前国内所有的家族企业都算上,哪个家族企业的历史能够和德国家族企业的历史相比?哪个能确定是能够传代的家族企业?谁能保证他们的投资决定没有失误的时候?德国的家族企业和中国家的族企业之间,除了经营时间长短的差异外,最重要的差距在于工业文明的差距,在于文化基础的差距。

中国有很多家族式的企业,为什么就不能传代?除了家庭教育外,很大程度上和中国的经济环境是有关的。例如,投资房地产,很快就赚翻了。而做传统产业,干一辈子恐怕也不如在地产界干几年挣的钱多,所以何必坚持传统产业呢?中国近三十年受“笑贫不笑娼”的思想如祸水横流,这是导致中国家族企业难以传代的重要原因。有的私企老板在高利贷的诱惑下卖掉了工厂,参与到“地下钱庄”的行业之中,最终落得不得不“跑路”的下场。在这种经济和文化环境下,弄得制造业过早地向空心化方向发展,毁掉了重视实体工业经济的文化萌芽。德国有着浓重的工业文明基础,而中国刚刚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的工业文明尚未建立。因此,简单地用德国家族企业的视角审视和比对中国家族企业,并作为国有资本投资依据,这不危险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投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投私企不投国企,不是说私企一定好于国企的问题,难道家族性私企就没有倒闭的?国企改革的根本在于如何解决谁对企业资产负责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让国有资本撤出国企。因此,拿“排放门”事件教育政府投资家族性私企,在投资方面采取“民进国退”方针,这太简单了吧?“排放门”事件是个个案,说小了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说大了是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的博弈问题,拿这个案子来警示国家资本的管理者,用以指导国有资本投资取向?应当不是既懂宏观经济又懂工业经济,甚至明察秋毫地关注汽车企业细节的大专家——李稻葵博士的主意吧?有人说,这是李先生给宝马写的软文。我绝不相信。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 排放门 国家投资 从大众尾气门看中国国企改革
责任编辑: zhonglin
分享给好友: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实用工具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010-5171 0701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手机端

选车网 · 北京正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chooseaut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003室

京ICP备12003842号-1      京ICP证100662号
京网文(2019)2401-2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77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5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