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30年” 最成功高档车品牌——奥迪
- 来源:选车网 作者:2014-12-1209:55
1995年11月13日,一汽、大众、奥迪三方共同草签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的合同
首个在中国合资的高档汽车品牌
奥迪100技术引进合同到期后,奥迪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真空期”:面对当时仍不可预知的中国市场,是悄然退出?还是保持一定的技术合作,亦或是与中方合资?如果合资,那么与谁合资,怎么合资?这些问题都摆在奥迪及其母公司大众集团的面前。同时,一汽方面也在积极寻求奥迪100之后的新发展。
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一汽、大众、奥迪三方终于在1995年11月13日,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访华期间,共同草签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的合同。一个月后的12月18日,三方共同修改了合资合同,将股比结构改为:一汽60%,大众30%,奥迪10%。同时,一汽-大众与奥迪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奥迪系列产品将作为合同产品正式纳入一汽-大众生产。
奥迪从此成了第一个在中国合资生产的高档汽车品牌。与1988年开始由一汽以许可证和技术转让方式生产奥迪100不同,合资生产意味着奥迪将作为股东一方全面介入国产奥迪的生产管理、零部件采购、产品升级换代、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合资企业当中,由于“出身”不同,文化迥异,中外双方的磨合,甚至争斗在所难免。但是,如果中外双方合作的根本出发点还是谋求合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无论是一汽人,还是奥迪人,对争吵、“斗争”都是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容忍的,最后达到相互融合、相互尊重,表现出难得的职业素养与风范,这也是一汽-大众奥迪得以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
一汽-大众第1000万辆整车——全新奥迪A6L
扎实的“本地化”奠定领先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地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外汽车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奥迪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跨国投资中,本地化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地化成功与否,决定了跨国投资的成功与否。奥迪从一开始就是以国产的方式进入中国的。
对一汽来说,在奥迪的产品开发、零部件采购、产品制造乃至营销服务等所有环节上尽可能多地实现本土化,从而将奥迪的先进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为我所用,培养自己的人才,积累自己的实力,同时承担起“挡住进口”的重任,为国家节省在当时最为珍贵的外汇资源,并为国内创造更多的产值、税收和就业机会,这是中方对外合作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引进战略中的核心目标。
对奥迪来说,确保国产车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同时尽可能多地出口零部件,赚取更多的利润,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所在。
尽管利益诉求有所不同,但双方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矛盾,就共赢的战略目标达成了共识,逐步形成了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大众奥迪模式”,一方面使奥迪全价值链上的本土化程度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在中国高档车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贡献。
奥迪正是利用了自己先行一步的优势,提前度过了本地化的磨合期,在随后到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奥迪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尽管如此,奥迪在与中方磨合过程中的经验,对跨国公司来说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奥迪 合资品牌 高档车
责任编辑:yao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