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火”变堵为疏 承诺永不起火爆炸
长城汽车在2021国庆节前夕献出全新的“黑科技”——大禹电池,并承诺永不起火、永不爆炸。当今,电池安全成为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梦魇,而长城汽车对大禹电池的热管理技术信心十足,因为大禹电池的核心理念是变堵为疏。
9月23日,长城汽车动力电池设计总结曹永强对大禹电池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揭秘,面对现场媒体,曹永强表示,大禹电池技术以“变堵为疏”为设计理念,将气火流按照设计通道安全疏导出电池包外,这项技术可解决热失控起火和爆炸问题。
根据曹永强的介绍,长城汽车从单体、模组、电池系统、整车四个层级,电芯测试、系统匹配、安全设计、虚拟仿真、测试验证等多个维度,矩阵式设计理念实现电池热失控安全防护。大禹电池技术有8项核心设计理念,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目前,大禹电池已获得数十项核心技术专利。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汽车将免费开放这些专利技术,将技术惊喜转化为行业财富,为电池行业整体发展实现赋能。
众所周知,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主流的电池有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是三元锂电池,一个是磷酸铁锂电池。从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两条技术路线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并行发展,这已经成为共识。
从电池特性来看,磷酸铁锂电池高温下安全性相对更优,但低温续航缩水明显,且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而三元锂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和能量密度明显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但随着镍含量的提高,正极材料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导致热失控引发电池自燃风险上升。因此,解决高镍三元锂电池热失控问题成为眼下最优的电池解决方案之一。
解决三元锂电池热失控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正极掺杂改性、陶瓷涂层、特制电解液等技术来提升安全性,隔热阻燃。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很多新能源车企,就是采用的这种“堵火”的办法来解决热管理。
而长城汽车则认为,“堵不如疏,就如同大禹治水的理念,将水疏导到安全的区域,比堵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大禹电池对电池进行创新设计,以热流分配为核心,定向排爆,疏散热量,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确保安全。
据介绍,大禹电池采用了全球最严苛的方式测试811电池,在模组的中央,以加热方式触发多个电芯,模拟最极限最危险的场景。测试中,在创新设计下,电芯内部热量被迅速导流,仅有三组电芯过热,核心位置为约1000℃。
实验结果显示,当大禹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气火流会迅速排出,让电池包内最高气压仅为16kPa,远低于50kPa的工业标准,成功实现了不起火、不爆炸的目标。同时,尾部的灭火盒设计,将外溢烟雾控制到100℃以下,避免对周围产生二次伤害,用实际结果证明了“疏比堵好”。
从目前长城汽车公布出的实验结果来看,无论是全新的设计理念,还是在严苛测试中的亮眼表现,大禹电池都实现了在安全性方面的全面领先。除此之外,针对设计研发流程,长城汽车以大禹电池为载体,同样进行了颠覆性创新。
据选车网了解,大禹电池不仅接受了热失控实验,同时也全面接受各种抗挤压、穿刺实验,且强度达到了国内的最高等级,均没有出现起火、爆炸现象。接下来,大禹电池将进行整车搭载实验,首次搭载大禹电池的是长城沙龙品牌的全新车型。曹永强还透露,2022年,大禹电池技术将全面应用于长城汽车所有新能源系列车型。换句话说,未来长城旗下的新能源车型都会实现永不起火、永不爆炸。
写在最后:
长城汽车大禹电池的推出,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更推动了中国电池专利的免费开发,通过全新的安全技术理念对行业发展起到极大导向作用,更体现长城汽车作为自主品牌技术领导者的过硬实力。相信随着电池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大禹电池将为电池行业注入更多推力,为新能源用户提供更加安心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