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车市错综复杂
4月汽车销量季节性回落,让行业内对二季度车市回调已有预期,但综合消息面、基本面和市场情绪面观察,未来几个月车市走势错综复杂,企业需谨慎应对。
消息面向好
5月中旬,来自有关部门的重磅消息密集发布,牵动着汽车全行业人士的敏感神经。
5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5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车联网和充电桩(站)布局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家电、家具以旧换新。”
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是今年第五次,也是七天内“国常会”第二次点名大宗商品。一周前(5月12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严控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汽车行业的视角看,上述重磅消息都与汽车密切相关,并且有关部门从需求侧、供给侧双管齐下,双向发力,表明汽车产业面临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基本面严峻
4月份,低端汽车需求出现行业内期待已久的向好势头。然而,从宏观数据看,居民消费恢复程度不及预期,这是有关部门表态促进汽车消费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78元,两年平均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幅只有1.4%。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53亿元,两年平均增速为4.3%。较3月份(两年平均增速为6.3%)下滑了2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恢复速度放缓的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让作为供给侧的主机厂持续承压。
据报道:“今年以来,汽车制造商的许多基本原料,如铜、钢和铝,都达到或接近历史高点。彭博商品现货指数(Bloomberg Commodity Spot Index)升至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今年金属价格迄今上涨了21%。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估计,一辆汽车的原材料价格已经上涨了83%。这些零件通常占汽车制造成本的10%左右,这意味着一辆价值4万美元的汽车价格必须上涨8.3%才能抵消上涨的影响。”
从传统意义上看,有关部门频出“大招”有助于提振消费需求,保障大宗商品供给。然而,今年汽车行业还面临着芯片短缺的新问题,这给市场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由于这样的不确定性短期内不会消除,因而市场情绪变得脆弱。
市场情绪不稳
近期,华为重申不造车,多家车企股价应声回落,这是市场情绪不稳的直观表现。
5月24日,华为官方发布声明表示:“今天,我们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至今为止,华为未投资任何车企,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以后,凡是议论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
同时,华为在声明中强调了该公司与北汽、长安、广汽,以及重庆小康集团的合作关系。该声明发布当日,北汽蓝谷、长安汽车股价跌停,小康股份股价跌幅超过6%。
上海车展以来,部分汽车厂商搭上与华为合作的“快车”,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固然不排除有游资炒作的可能。但是,站在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在汽车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大变局下,车企从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是大势所趋,这使得主机厂和半导体供应商,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方案提供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今年“芯片荒”席卷全球导致市场情绪本就不稳,因而部分车企稍加炒作,股价就会大幅上涨。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部分主机厂需要依靠ICT技术提供商——华为的助力才能维持股价上涨,说明投资人对这些车企本身缺乏信心,所以一旦华为出来澄清事实,上述车企股价便大幅回落。
整体看,二季度消费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车市增长的根本性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叠加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芯片短缺等因素。虽然有关部门的重磅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市场情绪的作用,但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错综复杂,因而二季度市场低迷、行情焦灼是大概率事件。在此情况下,能否理清思路、把握方向、保持定力、稳住军心,对企业掌舵人是重大考验。
(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