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中诞生的一汽-大众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加速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除了与德国的大众汽车合资建立了上海大众之外,还通过第二汽车制造厂同法国的标致-雪铁龙(PSA)开展合作。此外,在北方的老牌工业城市长春,一汽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作项目也行将启动。
然而,一汽与克莱斯勒谈判并不顺利,美国人过于精明商业头脑,显然令一汽的决策层难以接受。而此刻,一汽与克莱斯勒项目陷入僵持的消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哈恩博士得知。他立即给当时的一汽厂长耿昭杰写了一封信,耿厂长在24小时之内迅速予以回应,邀请哈恩博士访问一汽。
1987年9月,在哈恩博士的指示下,奥迪公司的生产董事赫尔曼•施蒂毕希和大众汽车总部的代表海因茨•鲍尔动身前往长春进行首次考察。1987年10月20日,一架苏制图波洛夫飞机降落在长春——哈恩博士应邀造访一汽。
10月底的长春寒冷彻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哈恩博士的热情,当看到一汽庞大的厂房规模后,他便决定:在这个寒冷而沉默的城市生产奥迪轿车!哈恩博士随即对耿昭杰许诺,如果能够合作,很快就能签署所有合同,这让当时中方参与谈判的人大为惊愕。因为他们知道,当年上海大众项目的谈判进行了整整6年之久。
在大众汽车与一汽的合作中有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汽与克莱斯勒正在进行中的“488发动机项目”。据相关人士回忆,上海大众成立之后,桑塔纳满足了中国市场对一般公商务和私人用车的需求,但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中国对中高级公务用车的需求,一汽开始同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谈判,希望引进发动机和整车的生产线。克莱斯勒先是以低价将年产30万台2.2升萨蒂诺488发动机的生产线卖到了一汽,但在随后的整车项目上的要价令中方不能接受。为此,耿昭杰坦诚地告诉哈恩博士,如果与奥迪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克莱斯勒的发动机放到奥迪100中去。在哈恩博士离开长春的4周后,一辆安装着2.2升克莱斯勒488发动机的奥迪100样车便在德国制成,连一汽厂标的图案都镶在轿车的前脸上。德国人的效率和谈判诚意彻底坚定了耿昭杰的决心,大众汽车最终成为了一汽的合作伙伴。
1988年5月,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这也是第一次外国企业在华转让整车技术。1990年11月,一汽和大众汽车15万辆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同年,日产能50辆的奥迪轿车生产线在一汽组装成功。1991年2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1992年,第一辆国产捷达下线。
至此,“南北大众”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