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梦断汽车进入倒计时
物极必反,这个成语用在特斯拉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攀至顶点的特斯拉开始了衰败模式。这也许超出了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想象,但这是个客观规律。
进入11月,特斯拉将落户中国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业界的一大新闻。而在美国,上周马斯克在对着媒体发飙,他已经无法容忍投资人对特斯拉发出的空头之声了。马斯克表示,空头是“想让我们去死的混蛋”。他说:“他们(空头)不断试图编造虚假谣言,并扩大任何负面传闻。他们确实有很大的动机去撒谎和攻击我的诚信,这真是糟透了!”
马斯克的声音听上去是那么熟悉,因为当一家公司被资本市场抛弃(或者行将被抛弃)之前,这家公司一定发出这样的声音。而在被资本市场抛弃之前,这些公司通常都被投资人捧上了天,在这些公司乐不可支的时候,在投资人感觉公司无法替他们再赚取利润的时候,这家公司就会被投资人扔出资本市场的大门。这个规律从股票、期货市场出现至今,始终没有发生过改变,而且这家公司越是怕被抛弃,就越是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并诅咒那些空头者。而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立中,这家公司往往比人们想象要快得多的速度败落。
特斯拉为什么会败落,要从特斯拉起家的原理说起。首先说美国的文化,美国是个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崇尚科学、创新,而且是英雄不问出处,越传奇越好,马斯克给出的一个个成功案例,完全符合美国文化的标准模板,具备传播的一切要素。不是吗?马斯克是个70后的大学生,毕业后的马斯克带来了一串传奇经历:1995年至2000年,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创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出版软件“Zip2”、电子支付“X.com”、国际贸易支付工具“PayPal”;2002年6月,马斯克投资1亿美元创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出任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这一系列传奇震撼了美国,也成为全球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和媒体关注的焦点。2004年马斯克创办了特斯拉公司,生产电动汽车,并给特斯拉定位于高端跑车,随后一炮打红。特斯拉之所以不用做广告就能门庭若市,原因在于马斯克的个人品牌形象,以及媒体借助马斯克传播的美国精神。
其次,美国资本市场需要兴奋点,特斯拉具备炒作的基本要素。美国汽车工业被日本汽车业打得一败涂地,制造业对美国GDP的贡献远远小于金融业的贡献,美国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具有新经济特征的、能够带动制造业的兴奋点,以带领美国继续走在世界前面。特斯拉恰恰符合这个要求——新能源、自动驾驶、车载移动互联、汽车产业,这种由不同产业组合而成的新业态,完全可能成为颠覆传统汽车产业新经济模式。同时,马斯克的传奇经历和成功案例,无疑炒作最好的佐料,也是人们确立信心的依据。因此,特斯拉很容易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而特斯拉股价的上升带来了更多的投资人,投资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在传扬着马斯克的传奇,在自媒体的助推下,很快就形成了信息与资本的良性互动。
第三,消费者花天价买的不仅仅是特斯拉电动跑车。从汽车产品角度看特斯拉,的确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比如:其车身缝隙控制水平还不如中国一些本土品牌;因为在座椅这种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问题上,居然会召回问题;发生严重碰撞后特斯拉会发生自燃……但是,仍然有很多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特斯拉,而且趋之若鹜。因为,他们买的已经不是特斯拉这款车了,而是马斯克本人所代表的创新精神,所代表的美国精神,买的是这款车超前的车载移动互联理念,买的是这款车过目不忘的外观设计,这是特斯拉能够俘获美国高端人群的本质。因为这些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属性是其他豪华品牌跑车所没有的,而这种消费和女孩子喜欢名牌包包没什么两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与此同时,和其他试图制造汽车的IT公司一样,马斯克在生产、研发电动跑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些困难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供不应求,这种供不应求又被商家用来炒作和拉升特斯拉的售价。单车价格的坚挺进一步推升着股价持续上涨,也增强了投资人对于特斯拉的信心——特斯拉完全可能成为颠覆汽车产业的新兴力量,以至于今年4月特斯拉的市值超过了美国通用汽车的市值,而物极必反的转折点也就此出现了。
毕竟资本市场最终是要看公司盈利能力的,凡是被抛出资本市场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无法满足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的预期。特斯拉从成立至今始终没有盈利,能够让特斯拉支撑到现在的原因,一是资本市场的支撑,二是靠美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三是马斯克本人有钱进行持续投入。其实,真正让投资人绝望的并不是现在特斯拉还没有赚钱,也不是产销量能否如期兑现,而是欧洲的汽车列强也到电动跑车领域参与竞争了,他们的资金背景远远好于特斯拉,他们的设计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完全有可能高于特斯拉,特斯拉在竞争中失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此时,特斯拉的盈利的遥遥无期、新产品和销量难以兑现等问题,终于成了投资人信心崩溃的爆发点。换言之,是特斯拉能够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的神话破灭了,这才导致最近特斯阿拉股价出现了下跌。此时再想想,为什么绅士范儿很足的马斯克能够在媒体面前发飙?
乐视造车,在其出事前一年我们对其提出质疑。因为,按照乐视造车的计划,按照贾跃亭手里的钱,以及用钱的方法推断,我们认为乐视造车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事实证明,不慎被我们言中了。当人们都认为特斯拉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曾经明确表示,特斯拉可能是产品的成功、传播的成功,但不可能是产业的成功。因为,我们认为很多投资人看轻了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今天,马斯克抱怨说:“我希望特斯拉继续保持私有化。事实上,成为上市公司让我们的效率降低了。”这话并不完全对,因为大型跨国传统汽车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并没有阻碍他们的发展。马斯克之言,只能解释为对失败责任的推卸。
或许特斯拉的失败又一次不慎被我们言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马斯克先生为本期一周新闻人物的理由。当然,也想借此提醒那些高喊着颠覆传统汽车企业的公司注意,小心自己颠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