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梅松林:为信誉而战?
《中国汽车报》15日的一则微博将J.D.Power推上了风口浪尖,该微博依据从东风日产得到的证据称:“据东风日产经销商向本报透露,每年东风日产以J.D.Power运营费用的名义向每家经销商收取4万元(全国500家4S店就是2000万元),主要目的是向调查公司公关,以获取好的排名。看来J.D.Power也入乡随俗了。”
从披露的图片上并没有看到J.D.Power的字样,只有JDP字样。JDP是否就代表J.D.Power呢?另外,账号被抹去了,账号是J.D.Power的吗?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证据”不够扎实。但事到如今,身为J.D.Power亚太区中国副总经理没有出来辟谣,更没有诉诸法律。东风日产也没有站出来说话。
此事变成悬案了?但在微博上普遍认为是J.D.Power向厂家收取排名钱。
梅松林会为J.D.Power的名誉而战吗?会为自己的名誉而战吗?如果默认,那么第一倒霉的是J.D.Power,名誉扫地;第二倒霉的是一大批厂家,他们以前依据J.D.Power数据所做的一切宣传都被蒙上了铜臭味;第三倒霉的是和J.D.Power进行联系的人,是否涉嫌行贿?还是梅松林先生索贿?如果按照美国《反海外贿赂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FCPA)处理,问题就大了。
其实,此前对J.D.Power评奖公正性的微词也颇多,但没有真实证据,而此次《中国汽车报》给出的应该是第一份证据。
此前,业界一直质疑其发布排名数据的可靠性,质疑的依据是其样本量太小,其在中国的样本量大约相当于美国样本量的1/100。而美国大约3.5亿人,中国至少13亿人,如此样本量差异,说明美国抽样不科学?还是中国抽样不够?与之对应的是,排名次序的跳动性相对较大。有的厂家某年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二年进一步努力,但排名却下降了,厂家很是不理解。
J.D.Power一直打着美国公司的牌子在中国开展业务,以其在美国的声誉来印证自己在中国的行为是中立、公正的。此事在微博中持续发酵,如果梅先生不出面澄清,很可能被公正认为是对证据的默认,那么J.D.Power未来还如何在中国立足?尽管中国的司法机构未必调查此事,但J.D.Power是否因此会被美国有关机构调查呢?
据此,我们将梅松林先生选为本周的新闻人物。
梅松林简历:
梅松林博士于1999年加入J.D.Power新加坡办事处,在为中国汽车行业传播J.D.Power的用户满意度理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也在过去7年在新加坡为公司的市场研究做了很多的工作。
在加入J.D.Power亚太区之前,梅松林博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作研究学者,研究领域是新产品管理。梅松林博士以前还为东方通讯,一家摩托罗拉的无线通讯设备制造商子公司工作过,担任市场分析的团队主管。
梅松林从吉林工业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的工学士学位,上海交大系统工程得到工学硕士学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和系统工程系拿到的博士学位。他是管理学会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