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车网用户登录

换一换

第三方登录:

手机继续看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融入中国朋友圈 洋品牌极为迫切

2018-11-9 9:55:00 选车网 贾卫中

丰田、通用、福特等国际知名品牌纷纷示好,迫切希望尽快融入中国汽车朋友圈。这是中国汽车市场国际论坛上释放出的重要信号。

融入中国朋友圈    洋品牌极为迫切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 王侠

汽车圈召开“借东风”的盛会。11月8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期间,中国汽车市场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表示:“我们会聚在上海,借进博会的强劲东风,一起探讨‘开放、合作、共赢——新形势下国际品牌汽车的机遇与挑战’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命题。”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备受瞩目。在汽车领域,中国市场为全世界提供了领先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最佳试验场。

融入中国朋友圈    洋品牌极为迫切

进博会期间,丰田汽车不遗余力地推介自己的燃料电池业务。论坛上,燃料电池技术是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的宣传重点,他介绍说:“大家对于丰田燃料电池乘用车Mirai已经不陌生了,但这次丰田还带来了氢燃料电池大巴SORA、叉车等商用车。未来,燃料电池商用车将在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上广泛应用。”丰田的意图非常明显,中国正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丰田希望在这一领域尽快地融入中国市场。

融入中国朋友圈    洋品牌极为迫切

继续深度耕耘中国市场,是通用汽车在华发展的战略方向。通用汽车中国公共政策与政府事务副总裁谢崇伟表示:“中国市场是通用汽车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多年来,通用汽车扎根中国,不仅产品100%在本地生产,而且98%零部件也在中国本地采购。未来通用在中国发展将围绕‘零事故,零排放,零拥堵’的目标,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今年,美系车在中国持续下滑,通用却逆势增长,表明该公司深谙中国生存之道。

融入中国朋友圈    洋品牌极为迫切

与中国市场的赢家——丰田、通用不同,福特要想尽快融入中国圈子,首先要解决产品匮乏的问题。福特中国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部副总裁刘曰海表示:“去年底,福特发布了‘中国2025计划’。根据计划,福特未来将在中国推出超过50款新车,其中包括15~18款电动汽车/智能汽车。明年年底,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的福特/林肯汽车,100%都能够在中国接入互联网。”近几年,福特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收缩业务,唯独对中国消费者示好,足见中国朋友圈的吸引力之大。

跨国汽车巨头之所以迫切希望融入中国朋友圈,是因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论坛上,洋品牌的中国高管不但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加称赞,而且对迎来更高质量开放的中国汽车市场抱有极大的期望。董长征表示:“今后,我们不要再提中国市场连续9年全球销量第一了,中国汽车销量或将永远保持第一。”

融入中国朋友圈    洋品牌极为迫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付于武

无论是进博会上洋品牌几乎悉数参展的表现,还是论坛上中方高管的表态,洋品牌渴望融入中国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告知《选车网》:“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中国汽车身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我们从世界汽车的观察者、追随者变成同行的战友,在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我们正逐步掌握制定标准的话语权,跨国巨头如果不尽快加入中国朋友圈,未来的处境会变得很尴尬。”

进博会彰显出中国主动扩大开放决心,而中国汽车产业也将迎来合作共赢的新生态。王侠指出:“今后,中国更高质量的开放让我们迎来了开门造车的新时代,跨界融合、合作共赢将成为跨国车企在中国发展的智慧之选。面对新竞争环境,跨国车企要摒弃强者通吃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产品、技术输出,转而寻求更多样的合作模式。尤其要处理好与中国车企之间业已存在的良好合作关系。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一定是跨国企业和中国车企、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整车企业和高科技公司、制造商和服务运营平台之间跨界融合、协同共赢的全新生态。”

显而易见,丰田等跨国车企是非常明智的,他们看得很清楚,只有完全融入中国朋友圈,才能实现更大发展。

关键词: 中国汽车市场国际论坛
责任编辑:
分享给好友: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实用工具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010-5171 0701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手机端

选车网 · 北京正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chooseaut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003室

京ICP备12003842号-1      京ICP证100662号
京网文(2019)2401-2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77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5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