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首批48家车企或将“安乐死”

  • 来源:选车网 作者:付苏2015-9-2109:29

伴随中国汽车市场多年的高速增长,如今进入了“缓行期”。而当增速放缓之时,曾经借势“混”入市场的“三无”车企,也慢慢浮上了水面。而最终面对他们的,或许是即将到来的“安乐死”。

首批48家车企或将“安乐死”

早在2012年,工信部就曾下发《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2013年,工信部再次发布公告《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一批)》的具体名单,其中涉及车企48家,而大部分属于客车企业。而进入这一名单,意味着企业在整顿期过后(2015年10月31日),如果依然无法通过相关考核,将被“劝退”,即彻底退出市场。

虽然在这2年多的时间当中,工信部给予了被公示车企充分的“缓冲期”,但对于这48家车企来说,绝大部分早已失去产品造血能力,没有产品、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三无”状态是普遍情况。

那么,为什么这些车企在生产经营业绩如此糟糕的前提下,仍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屹立不倒”呢?对此,选车网采访了客车行业资深人士周明。

周明表示:“此次工信部采取的“劝退”机制,从根本意义上理解,其实并不是政府行为,而是市场倒逼。客车行业与乘用车相比,差别非常大,虽然目前我国有客车生产资质的车企过百家,但是真正具备规模生产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客车行业排名前5名的车企,大概能占到中国总体客车市场份额的80%,集中度非常高。因此,留给其它客车企业的生存空间并不大。”

然而,很多有资质的客车生产企业,虽然没有新产品,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但依靠当地政府的“救济”,仍然可以维持运营,而企业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周明表示:“目前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产品,而手拿“资质牌照”却可以坐地生财,企业租售牌照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而一个既没产品、也没技术的企业,又是哪里来的稳坐泰山的底气?

早在2009年3月26日,工信部就推出了《关于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的通知》。根据该通知,车企异地设厂必须和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合作。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前提条件。而工信部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该方案限制汽车生产企业的无限制扩张,避免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而正是这一道“金牌令箭”,让那些本身已处于“濒死”状态的车企,又似乎看到了一个起死回生的希望。

但实际上,对于真正有实力的车企而言,想发展,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而手拿生产资质的当地车企,无疑成为了市场主力军的最大阻碍。因为手握牌照,他们可以将本无商业价值的企业卖出天价。而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迟迟没有退出市场的根本原因。

而工信部的“劝退”大限将至,恰恰是让那些“空壳”车企手中的牌照变得没有价值,从而加快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

不过业内也有声音指出,目前国内有生产资质的车企超过2000家(含改装厂),而本次被工信部公示的车企仅有48家,并且大部分企业甚至连名称都没有听说过,即使它们全部退出市场,对行业的整合重组也没有太大的助推力。

而中国汽车行业长期以来企业数量高企不下,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车企退出机制。而此次工信部的“大限”到期,政府是否会对未达标车企采取强制措施?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喊了多年的“治乱治散”,是否将以“大限”到期为分水岭?我们将拭目以待。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汽车行业 退出机制 兼并重组

责任编辑:yaojia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