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周周有料:专车涉嫌违法 风投为何还要砸钱?

  • 来源:选车网 作者:周宇2015-5-2808:48

“济南专车第一案”开庭审理;天津出租车司机罢工抵制专车;北京警方开展“猎隼”行动夜查专车......短短数周时间,与专车有关的新闻层出不穷,专车是否违法的讨论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媒体和大众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个被誉为可以改变未来城市出行方式的新生事物,在尚没有法律支持的环境中,却依靠着大量热钱的注资,顽强的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且丝毫没有退缩之势,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风投”、“热钱”为何偏偏相中了专车这块“烫手山芋”,难到他们真的只是传说中的“疯投”?

周周有料:专车涉嫌违法 风投为何还要砸钱?

真有钱假任性

先来看一组数字,打车软件的鼻祖Uber公司从2011年到2013年,公司的估值从3.3亿美元达到了35亿美元,而在2014年12月新一轮融资过后,Uber的估值达到了400亿美元;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宣布完成来自淡马锡、兰亭投资、DST和腾讯产业共赢基金的7亿美金融资,而快的打车也传出将获得上亿美金的C轮融资。此外,易道用车、AA租车也都获得了近亿美元的融资。打车软件犹如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吸引了大批财大气粗的“垦荒者”趋之若鹜。

周周有料:专车涉嫌违法 风投为何还要砸钱?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后市场的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9年汽车后市场规模2400亿,去年已至7000亿的规模,预计未来后市场年均增速将超过30%,到今明两年规模将近万亿。显然,如此惊人的市场潜力是让更多热钱涌入中国的一大关键成因。特别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汽车服务类公司,更是资本市场最热衷于投钱的新兴产业。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最喜欢的就是那些会“讲故事”的新兴产业的创业公司,而打车软件为投资方描绘出的恰恰是一副异常美好的蓝图。超级城市打车难的问题是世界通病,打车软件先是通过对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和便捷的叫车方式迅速获得大量用户的认可,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推出专车、拼车等私人化、定制化的服务,以求达到点对点的服务体验。这种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被称为“互联网+”,而“专车”的出现显然开启了一场城市交通方式的新模式,其背后的经济价值也必然相当可观。

快的打车的联合创始人赵东曾经做过这样的市场分析,在中国整个出租车市场一年的生意在4000亿元左右,而每天只有60%-70%的人能够打到车,如果能够吧剩下30%-40%消费者的需求满足的话,可以额外创造2000亿元的收益和市场规模。如果未来专车业务还可以满足更高端的商务需求,那么这个数字很可能达到8千亿元至1万亿元左右。

可见,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金钱诱惑,精明的风投公司绝不是因为财大气粗,头脑一热,或是听个“故事”便开始往专车上疯狂砸钱,而现在的补贴行为也只是吸引用户的营销手段。毕竟,资本市场的“铁律”是第三就意味着淘汰,只有通过前期大量资金的投入迅速击垮对手,从而获得压倒性的市场地位,再来谋求利润。这也是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从先期的烧钱大战和后期的强强联手背后的真正原因。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与专车相关的新闻报道,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专车的定性呈现出多种不同层面的解读。一些社会学家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均表示,专车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既是来源于民众的刚性需求,也是源于互联网+的大势所趋,更是对传统出租行业不思进取的挑战,而从执法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表现出的态度却不容乐观,尽管交通部曾明确表态,专车服务是创新,但禁止私家车参与。北京交通执法总队新闻发言人梁建伟也明确表示,目前的在北京市查到的所有专车中,有71%属于私家车挂靠打车软件的性质,这类专车显然是违法的。

周周有料:专车涉嫌违法 风投为何还要砸钱?

既然执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都在法律层面上对没有运营资质的私家车做出违法的定性,为什么不限令彻底“封杀”专车服务呢?打车公司明知专车违法,为何还要冒险为之呢?这个问题就看似微妙难懂,但也并非无解。

众所周知,风投掌握在手里的钱也称“热钱”,一般来讲,热钱总是会流向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地方。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富,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体日益庞大,但会在很多行业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跟上热钱拥入的速度,这也就让风投机构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追逐利润。

尤其在面对专车这种在社会层面上已经获得支持和众多用户,却在法律上定位比较模糊的新生行业,相关部门迟迟在政策法规层面上没有对专车更加详细的界定和规范出台。一方面,执法部门打击“专车”与“黑车”同性质的新闻占据版面,另一方面,又不时传出“Uber首席执行官与地方政府深度沟通促进专车合法化”;“上海交通委和滴滴快的以及部分出租汽车企业代表联合召开新闻通气会”诸如此类的消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难不成相关部门要“收编”专车?

正是在这种态度之下,给了专车继续砸钱的勇气和信心,投资者将赌注压在了未来在政策法规上会出现有利于专车方向的倾斜。专车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与相关部门密切加强沟通合作,积极推进专车的合法化路径,终有一天会从一个“搅局者”的身份成为市场的主流。到那时,怎样分蛋糕就是自己家里“开小会”解决的事了。

掌握大数据等于握住未来

其实,很多传统的汽车业内人士一直对近几年互联网公司频频“插足”汽车表示不解,打车软件、汽车电商、智能汽车等众多以前“玩键盘”的人开始玩起“方向盘”,但是当大数据的概念开始普及,他们似乎有所顿悟,原来这些公司并非对汽车知识和汽车行业多么了解,他们要的是用户和数据。

周周有料:专车涉嫌违法 风投为何还要砸钱?

Uber于2010年成立于美国硅谷,截止目前已经在全球54个国家、290个城市、包括中国的9个城市建立了服务网络,他们的工程师曾坦率的表示,Uber可以给人民生活和城市出行提供智能性策略和帮助完全来源于公司在大数据方面的积累,而Uber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愿景都集中在大数据应用上,并不是一家仅靠专车服务盈利的公司。

尽管中国的专车市场有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并不排除最后会出现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专车业务未能如预期般取得合法权而提前退场的情况发生,这显然是风投不愿看到的,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并非一无所获,通过这段时间用户的几何式增长和对数据的积累,可以经过分析得出用户的生活习惯、出行规律、兴趣爱好甚至更私密的个人喜好,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将不可限量。

目前,像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可以选择自己构建CRM系统,打造信息闭环,再有的放矢地打造出对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创业公司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虽然是一个难度系数极高的工程,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前面提到的Uber其实就是在很用心、也很有耐心地发展着自己的数据帝国。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大量风投资金介入专车市场绝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便宜事,这不仅给传统的出租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逼着出租车在体制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给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出了一道难题,不能长期在态度含混的态度中静观其变,还是需要有一锤定音的时刻。而作为消费者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没有法律支持的基础上,目前您所接受的专车服务也不能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那些以私家车注册专车的车主也随时可能在载客时被执法部门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规定予以重罚。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阶段。金钱不是万能的,只有在法规完善、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专车才能显现出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专车 违法 风投

责任编辑:zy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