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刘葳漪

从买车光荣到用车可耻

  • 来源:选车网 作者:刘葳漪2015-9-1417:54

从买车光荣到用车可耻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五下午,我亲自历经了在北京开车的绝望——从海淀区的翠微路口到通州区的怡乐中街,足足开了190分钟。这不是第一次,也还会有下一次。

打开收音机,听到主持人说:北京二环到五环的交通拥堵指数全面超过9,东部城区甚至达到9.9。因为是周末的缘故,16时起就已经进入“拥堵模式”。

感同身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司机,我连高跟鞋都不买,永远穿着平底鞋,否则一次堵车,脚踝就濒临报废。开个玩笑。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因为堵车,你将出发时间至少得提前半小时;因为堵车,你本能地要选择躲避早晚高峰时段,除非不得不去;因为堵车,我们已经放弃了不少活动... ...

因为堵车,连带产生了一系列“堵车经济链”。导航的生意和空气质量指数一样好,谁出门不看看实时路况呢?因为在车内的被动时间越来越长,车内有声读物、车载视频终于迎来了春天。作为传统媒体的幸运儿,广播因为汽车业的发展和堵车现象的与日俱增,获得前所未有的业务增长。

本世纪初,也就是10几年前,买车还是荣耀的,拥有私家车是品位的象征。从前年开始,“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搭乘公共交通”、“小排量”渐渐成为荣耀和品位。买车光荣过渡到用车可耻,真是弹指一挥间。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银行工作的以色列经济学家雅科夫·扎卡维提出了一种“出行时间预算”理论,他发现不管是在美国的城市还是非洲的农村,大多数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基本上是相等的,大概是1个小时多一点。而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凯瑟尔·马切蒂进行深入研究后也指出,在汽车出现之前的历史上,人类的通勤时间一直维持在1小时左右。他称之为人的“洞穴本能”,认为这是人们对运动和家庭需要之间的一种平衡。

我们可以试试,是否在30分钟行程之后,对驾驶感的满意度开始下降。堵车就更会大大延长人们的预期出行时间,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体能上的疲乏。

社科院的报告称,按照人口来算,中国15座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多消耗288亿分钟,折合4.8亿小时,“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据此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人民币。”

这种现象短时间内不会得到缓解,北京限号几年了,还不是该堵就堵?正如美国的自由作家汤姆·范德比尔的作品《开车经济学》提到的:1982年美国全部交通延时7亿小时,到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7亿小时,其中26个市区延时现象几乎增加了655%。

从根本上来说,城市最需要的是建构科学、快速、准确的实时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为什么有些路段的交通瓶颈一直存在?一个堵点产生后,为什么没有迅速缓解之法?城市路网的规划布局缺乏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协调性,必然导致拥堵。

北京的拥堵经济成本高居各城市之首。由此产生的治理措施就更需要服众。类似征收进城拥堵费、控制小汽车消费等建议,不仅了无新意,且作用相当有限,更反映出某种思维局限性。

我上周从香港回来,在中环发现,中环的几座写字楼,比如汇丰大厦、中银大厦、置地广场,这三座建筑都不设停车场,城市的规划者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市民的共同利益,人为地避免了城市中心的拥堵。

因此,我相信国际研究公共政策的专家的主流观点:一个国家的交通公路密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个国家交通公路的建设速度,则表达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一个城市的通行状况,显示的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用车 堵车 北京交通限行

责任编辑:fs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