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管学军

强者恒强态势已经形成

  • 来源:选车网 作者:管学军2014-12-309:29

强者恒强态势已经形成

12月2日,一汽大众举行盛大的仪式,在长春、佛山、成都共同庆祝第1000万辆轿车下线,这1000万辆用了23年,是中国汽车界最快的速度;并将在未来4.5年内实现第二个1000万辆。同时向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强者恒强的态势在中国已经形成。

据信,上海大实现下一个1000万辆所用时段,应几乎与一汽大众一样。今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先后宣布累计生产达到1000万辆,两家合资企业今年前10个月的销量之和为2983969辆,同比增长13.9%。而行业的平均增速为12.9%,即,大众在中国合资公司的增速高于行业增速。

如果2013年达到年产100万辆的企业集团作为进入乘用车第一集团的标准,以年销售50万~100万辆为第二集团。那么,这个第一集团今年前10个月的销量同比增长11.1%,第二集团的增长率为7.3%。即,第一集团的增速快于第二集团,而且大众集团的增速快于其他集团。

第一集团中共有4大集团,按销量排序依次为:大众、现代(现代+起亚)、通用和五菱。第二集团共有8大集团,按销量排序依次为:长安、日产、丰田、长安福特、本田、东风标致雪铁龙、比亚迪、吉利。今年前10个月,第一集团共销售汽车7079303辆,第二集团共销售汽车4888628辆。即,第一集团的企业数量是第一集团的一半,但销量超过第二集团44.8%。且大众集团在第一集团中所占份额最大,已经超过了42%。

综观第一集团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各大集团在中国的投入和用心有着巨大的不同。

第一,在本土化研发方面,大众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最大,大众在中国有三大研发中心,一个在一汽大众,一个在上海大众,一个在大众中国,其中一汽大众的研发中心被称为大众集团在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巨大投入,换来了最佳的市场应变能力,一汽大众的宝来、捷达是完全按照德国大众的统一标准,由一汽大众自主完成的开发工作。同时,包括奥迪在内的其他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研发工作在一汽大众完成。

第二,在零部件国产化方面,大众全身心地投入。大众的质量标准对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是开放的,这是与其他企业最大的、根本的区别之一。正是由于质量标准的开放,使得为一汽大众提供配套的本土零部件企业,能够迅速掌握制造技术、开发技术,甚至快速成长为能够参与整车研发的零部件企业,一些掌握了大众标准的零部件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到国外兼并零部件公司,并直接参与跨国公司豪华品牌的整车开发。

第三,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度最精准。大众集团的研发人员每年拿出大量的时间到中国,直接与中国的消费者接触,甚至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合资企业的工程师一起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由于对中国文化和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使得大众集团在中国每投放一款车都能获得成功,无论一汽大众还是上海大,没有一款失败的车型,产品覆盖了从A0级到C级的各个细分市场。

第四,产品技术投入的速度最快。大众将汽油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率先投入中国市场,率先将双离合器技术带进中国,率先将轻量化技术带进中国。现在,在合资公司开发的产品,中方合作伙伴已经在采用了大众最先进的MQB平台开发新品,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众的产品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第五,管理技术全面与中方共享。今天,大众已经全面导入了模块化技术和元素的开发理念,两家合资公司都已经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全数字化生产,生产线已经可以支持个性化定制生产,且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大众的供应商也跟随大众实现了全数字化生产,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形成了高经营质量的零部件企业集群。在生产线上,你看不到多余的零部件,因为一汽大众已经实现了零库存。在一次采访中,我问一家线束企业领导:“一汽大众实现了零库存,你有多少库存?”他说:“我也是零库存。我一半的库存在送往一汽大众的路途中,一半的库存在上游企业和他们给我送货的途中。”可以说,大众不仅兑现了刚进入中国时的承诺——为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零部件基地,同时将研发技术、产品技术、管理技术都带进了中国。

<<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一汽大众 销量 1000万辆

责任编辑:yaojia

分享给好友:

历史数据汽车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