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车网用户登录

换一换

第三方登录:

EN
手机继续看
当前位置:首页 > 一周新闻

沈晖是要造车吗?

2016/9/26 9:50:00 选车网 管学军 收藏

9月21日,沈晖作为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在上海举办的“智慧出行新可能”论坛上,首次透露了未来产品的规划。看过各大媒体发布的信息后,超级怀疑沈晖是要造车还是在圈钱?

33.jpg

根据沈晖发布的“128战略”——基于德国技术,调动全球资源,围绕1个核心架构,延伸出“STD”、“PL”2个整车平台,至少8款高品质主流智能汽车。看过这段话让人感觉有点玄妙,“基于德国技术”?德国什么技术?是产品技术还是制造技术?如果是产品技术,那么是不是准备拷贝哪款现有的车型?如果是制造技术,又该如何理解?因为生产线采用了库卡机器人就算是德国技术了?这话说得太玄妙,搞不懂。“调动全球资源”?在汽车界敢说这话的人并不多,说这话的底气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品牌和较大的整车销量,当然,如果有非常强大的资金实力也可以。否则,你充其量也只有被调动的份儿。显然,品牌、销量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这三点沈晖先生都不具备。

有消息说,沈晖先生有这样一段语录:“一个团队特色,一个调动全球资源,第三对供应链调动能力,说直白一点就是刷脸,我们第一款车80%的供应商已经全签了。”真是语出惊人啊,“刷脸”就能签下80%的供应商?签的是什么?是商务合同还是意向协议?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在没有批量保证的前提下,配套的技术标准怎么定?与批量息息相关的价格怎么定?缺乏基本要素的商务合同怎么签?如果是意向合同,那是没有法律效力的,80%的意义何在?就算签了80%的商务合同,即便一个配件的合同没签下来,车也造不出来,何况还有20%的合同没签。靠“刷脸”就能造车?这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也算是一大创举了。80%,如此模糊的概念说给谁听呢?通过媒体放大之后让更多的投资人听到吗?如果这就能引来资金,估计来的不是风投,而是疯头。

146034163056126640.jpg

沈晖先生所云“2个整车平台”指的是什么?现在行业已经进入模块化时代,还玩平台概念?行业之所以抛弃平台搞模块化,原因是模块化比平台的成本更低,更适合定制化生产,但搞模块化初期的成本非常高,而且要和配套厂之间做大量的沟通,在技术和标准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且不说产品是否能被市场接受,就算生产出的产品不错,但如果没有成本优势,如何参与竞争?如果没有批量优势,产品出得越多,成本越高,至少一个车型需要一套模具吧?还有相关的工装设备吧?需要做大量的试验吧?把平台概念说给不懂汽车的人听,或许真能获得掌声。

也许沈晖先生认为:“建厂不是问题” 。而在中国,尤其在汽车行业,似乎建厂是个大问题。首先要有土地,我国政府对土地的管理越来越严,工业用地非常紧张。沈晖先生所要建的工厂是多大产能?需要多少土地?土地能批下来吗?况且,不仅整车厂需要土地,更多的土地是给供应商准备的。其次,产能规模多大?产能小了,工厂没有经济批量,未来必将败下阵来。产能大了,如果销量达不到预期目标,那么冗余的产能必将成为财务上的包袱。如果2018年就要批量推出新产品,现在至少要把土地批下来,然后用两年的时间建厂,设备进入工厂后还需要调试。即便有了产品,还需要进行工艺验证,对配套厂的配件质量,必须通过上线装车进行实地验证。即便现在就建厂,是不是时间紧了点?何况还没听说哪里获批了工厂用地。没有土地何谈造车?当然,收购废旧工厂也是办法,但整车制造厂对地基的要求超过普通工厂,改造旧工厂的费用通常会超过盖新工厂,甚至可能要推倒从地基开始重建。估计自称搞过工厂建设的沈晖不至于出此下策吧?

KgFUHQ-BWz2z3lq-_4owoA==-6896093022529374167.jpg

当然,新产品需要“准生证”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真实的产品,如何能获得“准生证”?走这个流程,快了大约也要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倒推一下时间, 感觉2018年沈先生的车很难推向市场。当年,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后,有企业认为可以将新产品研发的时间缩短到27~36个月。结果,如此开发出来的产品问题迭出,多付出的售后服务费比省下的开发费多很多,这还没有计算品牌损失。因此,欧洲人的新车研发时间又退回到当初的46个月左右。从沈先生的威马公司2015年12月创立到2018年出车,至多36个月,土地呢?工厂呢?新车的路试需要多少时间?提供给消费者高品质的车?还德国技术?再说了,没有“准生证”,就能签下80%的商务合同?怎么听着不大符合最基本的商业规律呢?

听说国内有的互联网造车公司,他们直接照搬特斯拉公开的专利,用以打造自己的新车。这确实是个捷径,也许沈晖先生走的也是这条路?但专利和技术标准不是一回事,如果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如何把专利串到一起,如果没有属于厂家自己的标准体系,这样制造的汽车谁敢开?如今,特斯拉自己还不断出现质量问题,企业至今没有赚钱,如果照搬特斯拉的专利,后果是什么?也许沈晖先生是豁出去了,但车主愿意把自己的命豁上吗?

有媒体报道,沈晖表示:“在前端,我们将让用户自己去最大可能的定义产品和需求;在后端,我们将以真正的工业4.0方式实现前端用户的选装需求。”这个概念听起来并不新鲜,因为目前无论大众在狼堡年产80万辆的生产线,还是MINI在英国的生产线,目前生产线上没有一辆完全一样的车,一年内所生产的车中,完全一样的车屈指可数。要实现这样的生产,首先主机厂的流水线要有足够的智能水平;其次,配套供应商要有个性化配套的能力;第三,具有个性化配套能力的配套厂要在5公里的路程内建厂。更确切地说或,汽车制造产业链中的主要部分都必须实现数字化,这不是简单的生产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问题。一个批量都不知道有多大的企业,一堆配套厂给你搞这么大的投入?不用说设备投入了,配套厂至少要一个完整的管理团队在工厂吧,为一个没有批量保障的工厂分出一批人才来?不是开玩笑吧?谁的脸能够刷下来?8万的销量也好,10万的销量也罢,凭什么一个品牌积淀为零的产品,一上市就月销近万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些基础问题都没有答案,甚至连资金有多少都不敢透露,我们很怀疑,沈晖先生是真的造车还是在圈钱?因为我们实在看不懂,以汽车制造传统的思维去想,我们无法理解沈晖先生。这也是我们选择沈晖先生为本期一周新闻人物的理由,尽管这是个疯狂的社会,我们真的不知道是风投疯了,还是沈晖疯了,抑或是我们思想过于陈腐,而无法理解刷脸造车的精髓所在?我们很想知道未来的结局……

<< 上一页1下一页>> 本页阅读全文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关键词: 沈晖 威马汽车 智能汽车
责任编辑: lt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实用工具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010-5171 0701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手机端

选车网 · 北京正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chooseaut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003室

京ICP备12003842号-1      京ICP证100662号
京网文(2019)2401-2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77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5971号